金朝女真的服饰以皮衣,毛衣为主,女真人为抵御寒冷,多是从头到脚都用皮毛,甚至连袜子都是,而所用皮毛则是多种多样,猪,牛,羊,鹿,熊,鱼均有,有点像现在赫哲族的鱼皮衣,金代女真女装服饰为交领长袍,受了唐宋影响,外套是一件对襟褙子,但比唐宋的短小很多,有自己的风格,而这些又是受契丹服饰的影响。
满族服饰则受蒙古影响较多,形成了大家多见到的清朝服饰,后来又融入了中国文化大家庭,逐渐形成了马褂,长衫,唐装,旗袍等等,所以金代女真服饰受契丹影响较多,而满族服饰受蒙古影响较多,两者均有其各自的来源。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关系,我们来看看满族的姓氏。
六、金代女真人与满族的姓氏
金代女真人属于生女真,曾经建立过金国,纵横北中国百余年娱乐,最终却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,与契丹,党项一样,直到明朝初年,才又出现了建州女真。
满族不仅仅包括建州女真,还融合有蒙古族,朝鲜族,汉族等等,对于这些,在姓氏中也有反映,比如说“佟”,便来自于朝鲜族,“叶赫那拉”便来自于叶赫部,有较多的蒙古血缘,满族在吸纳汉八旗的姓氏的时候也加上一个“佳”字,比如“马佳”“章佳”“郭佳”等。而纳兰性德的姓-纳兰则是来自于蒙古卫拉特部,即明朝的瓦剌部落,所以纳兰容若其实是蒙古人后裔。
再来看看金元女真人有哪些姓氏,元朝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记载了很多改为汉姓的女真姓氏,说明其最终融入到了汉族中,称:“女真人改用汉姓:完颜曰王、曰陈,乌古论曰商,纥石烈曰高、曰卢,徒单曰杜,女奚烈曰郎,蒲察曰李,颜盏曰张,温迪罕曰温,奥屯曰曹,孛术鲁曰鲁,斡勒曰石,纳刺曰康,夹谷曰同,裴满曰麻,尼忙古曰鱼,斡淮曰赵,阿曲曰雷,阿里侃曰何,温敦曰空,吾鲁曰惠,抹颜曰孟,都烈曰强,散答曰骆,呵不哈曰田,乌林答曰蔡等等”。
《元史》列传中写明为女真人的11位,像高闹儿、赵良弼、李庭、刘国杰,仅从姓名上已无法看出他们其实是女真人,而不是汉人。其中的李庭,本姓蒲察氏,金末迁中原,改姓李氏。再比如刘国杰,本姓乌古伦,金朝灭亡后改姓刘,号刘二拔都,战功赫赫,镇压北方,被封镇国大将军,其子刘脱欢,官至四川行省平章,这些人从名字上来看,已经看不出是女真人了,他们在元代大多成了汉人,应是历史事实。
金宣宗时代,曾经将大量的“军户”迁徙到河南,所以黄河以南,淮河以北的黄淮流域是女真人最为集中的地区,这些女真人除了一些死于战乱外,长期与汉族杂居,与汉人存在着大量的通婚,不少生于中原的女真人,“父虽虏种(女真人),母实华人(汉人),非复昔日女真”。
此外还有加入蒙古人的女真人,比如原居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的约40万女真人(这里指猛安谋克女真,事实上还混有大量的契丹人与汉人在内),与蒙古诸部接触较早,交往频繁,深受蒙古人的影响。特别是成吉思汗发兵攻金后,他们较早归附或在蒙古的统治下,在元朝“若女直、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,同蒙古人”的政策下,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,如完颜石柱因功累迁总管八都军。袭父职后,屡建战功,官至四川行省参加政事,此外,明朝时,还有一些完颜族人参与了朱元璋军中,比如说完颜佩,转战江淮,攻城略地,后来明朝建立后,在安徽肥东一带屯田,彻底变成了汉人,其子孙后来迁徙到了河南鹿邑,其子孙至今还生活在那里,这便是前文所说鹿邑的女真遗民了,这说明女真人融入汉族的很多。
因此,大量的金代女真人融入到了各个民族中了,数十万女真人就此淹没在了元明数千万人口中,金代女真的主体本身,则已融合于华北和辽河流域的汉人中间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了。
金代女真就这样被很多民族同化了,汉人、契丹人、蒙古人、高丽人,满族人都融合有部分女真人,其中以融入汉族最多,当然其融合有早有晚,辽东的女真在契丹时代即和渤海人一起融入契丹,中原的女真在元代即融入汉族中,而在朝鲜半岛的熟女真则晚于元明时代才最终融入高丽人,在《元史》中记载的 “签女直、水达达军三千人”(《元史》卷六), “将屯田军及女直军、并水军、和万五千人,战船大小和九百艘,征日本”(《元史》卷八) 这中间的“女真人”便是在朝鲜半岛的女真人,他们是长白山女真,鸭绿江女真(又叫东女真,西女真),他们最终都融入了高丽人。
曾经建立辽国的契丹人也是如此,或迁徙至云南,或在西辽融入了回鹘中,或融入蒙古族,女真族,达斡尔族中,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,就此散落在各个民族中。
其中有一部分金代女真人住在朝鲜半岛,他们后来进入了满族中,这就是满族中所称的“老姓”,比如钮祜禄氏等,当然,满族姓氏中也有一些新姓氏,这些姓氏是金元没有的,比如说“爱新觉罗”。还有一些姓氏本来是契丹人,后来随着契丹人融入金代女真人,再融入明代女真中,成为满族的。比如说辽代国王的姓氏“耶律”,在金代,被称为移喇氏,后来这一部分金代女真人再加入了满族,就成了满族的伊喇氏,这一姓氏目前的汉姓是“刘”,隶属于正黄旗。
所以,满族的组成中,建州女真大约占40%,蒙古八旗占20%,汉八旗占20%,朝鲜人占10%,金代女真人占的比例比较小,大约是10%,已经先一步融入建州女真了。但金代女真和建州女真,同样都是属于女真人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七、女真习俗、萨满与通古斯
下面,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金代女真人,我们来看看金代女真人的习俗。金代女真人有一些很独特的习俗,比如女真人过去不知道用日月时辰来计时,也不纪年。若问某人多少年龄,他只会回答“我看见草青了几次了”,也不知道自己几岁,只记得草青草黄。金代女真人治盗极严,发现偷东西要被族人严重惩处,此外东北人经常使用的“炕”便是金代女真人发明的,一直沿用至今。
在河南的鹿邑有许多完颜女真遗民,他们还保留有很多金代女真人的习俗,不过这些习俗和现在的满族人有差异,他们不行满族的“抱拳礼”,也没有除夕背奶奶的习俗,其他的一些风俗,比如敬重马,喜爱狗等。
下面,我们再试着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看满族的归属,满族信奉萨满教,金代女真人也信奉萨满,南宋徐梦莘所撰《三朝北盟会编》中记载:“兀室奸滑而有才。国人号为珊蛮。珊蛮者,女真语巫妪也,以其通变如神。”用“珊蛮”一词,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,“萨满”一词源自通古斯语Jdam man,意指兴奋的人、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。
下面再来说说宗教与图腾,前面说,金代女真人是信奉萨满教的,满族早先也信奉萨满教,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,在北亚广泛流传,不过后来入主中原以后满族就信奉了藏传佛教(即喇嘛教),这点也是受蒙古影响较大。
关于图腾,金代女真与建州女真也不一样,虽然他们都属于通古斯语族的民族,都属于鸟图腾,但是金代女真的图腾是海东青(类似于鹰),而建州女真的图腾是神鹊(类似于喜鹊),有着差异性,此外金代女真还敬重黑乌鸦,这与满族敬重喜鹊也有差异。
好了,说了这么多,我们看似做了无用功,因为我们现在什么都没得到。但是事实上已经得到很多结论了,标注出来如下:
1、满族(建州女真)与金代女真的语言属于一个语族,但不是一种语言。
2、满族与金代女真的发式都是辫发,但有区别。
3、满族与金代女真的文字不同,服饰也不同,宗教相同。
当然,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们之前的关系。因此,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,前面我们总是在研究金代女真,研究它的语言、文字。宗教、图腾、去向。下面,应该研究建州女真,建州女真从何而来?这是下面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。